欢迎来到中国研学旅行网!

全国切换城市

咨询热线 15339243255

位置:中国研学旅行网 > 新闻资讯 > 研学最新资讯 >  感受故都历史研学6天 西安研学旅行

感受故都历史研学6天 西安研学旅行

来源:中国研学旅行网

2024-03-14 13:32:18|已浏览:1097次

感受故都历史研学6天 西安研学旅行

西安,古称长安。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,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,也同时有着现代都市的活力。无论从那庄严的秦始皇陵,还是巍峨壮观的古城墙,都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独特的魅力。


认识中国,理解中国,不能不去西安,哪怕匆匆忙忙,也要亲自用双脚去丈量一番。


在此,我们离开学校,去身临其境感受唯一一个十三朝古都的世界名都。亲身感受其厚重的历史,亲眼目睹古代的智慧。让我们一起踏上追寻历史足迹的古都西安吧!


畅游博物馆


中华文化,博大精深,给我一天时间,还你一万年历史。我们探索在各个博物馆中,通过唐代壁画,感受到唐代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发展。感受汉代玉雕其精美绝伦和独特的工艺。我们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那段辉煌灿烂的古都,了解那时的历史背景,感受当时人物的生活境遇。

游览小雁塔


小雁塔,又称为“荐福寺塔”,因建于荐福寺内而得名。唐高宗李治驾崩百日时,太后武则天以唐睿宗李旦的名义,于文明元年(公元 684年)在此建寺,为唐高宗李治献福,初名“献福寺”。武则天称帝以后,于天授元年(公元 690 年)将“献福寺”改名为“荐福寺”,并亲笔题写了“敕赐荐福寺”,沿用至今。后荐福寺扩充为译经院,成为一个佛教学术机构。


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(公元1487年),西安地区发生地震,小雁塔从上到下由中间震裂一条缝,宽达一尺。后来重修小雁塔时,只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,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。然而,三十四年后的明武宗正德十六年(公元1521 年),西安再次发生地震,小雁塔非但没有再次受损,之前因为地震而造成的塔身裂缝反而神奇地合拢了。如此神异的现象,在当时引起轰动。人们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,将小雁塔的合拢归于佛祖显灵,并称其为“神合”。自此小雁塔开启了它三裂三合的神奇经历。我们带着小朋友们,了解小雁塔的三裂三合的神奇经历,一同感受古代的智慧。

站在兵马俑边 畅聊兵马俑

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里记载,"始皇初即位,穿治骊山”。也就是说,秦始皇刚上位才 13 岁的时候,就已经开始计划往另一个世界里搬家了。他选中了今天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脚下作为他的陵园所在地,并安排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,从此开始了秦始皇陵长达 38 年的修筑。

华清宫 我们来啦


华清宫,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,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,后也称“华清池”。背山面渭,倚骊峰山势而筑,规模宏大,建筑壮丽,楼台馆殿,遍布骊山上下。初名为“汤泉宫”,后改名温泉宫。唐玄宗更华清宫,因在骊山,又叫骊山宫,亦称骊宫、绣岭宫。华清宫始建于唐初,鼎盛于唐玄宗执政以后。唐玄宗悉心经营建起如此宏大的骊宫,他几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。






翻开历史的史册,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段动人的爱情,但是更加感慨于历史的岁月变迁。在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中,太液芙蓉未央柳,见证的不仅是三千宠爱于一身,见证的不仅是君王从此不早朝,更见证了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,所以,《长恨歌》既有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的感慨,更有对唐朝由盛转衰的遗憾和无奈。






西安美食


西安不仅是文化之都,也是美食之都。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著称。比如香酥可口、肉质鲜嫩的肉夹馍、口感浓郁、香气扑鼻的羊肉泡馍、油泼面、裤带面等等。在满足我们味蕾的同时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,感受这座历史古都。





半坡博物馆


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 6000 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、生产生活、经济形态、婚姻状况、风俗习惯、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在这里小朋友们了解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,母系氏族,探究文明起源的要素。体验钻木取火,感受古人智慧。制作陶埙,学习吹埙,感受远古自然界的“声音”。








半坡博物馆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精神的传承。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是如何战胜困难的,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的,我们也应当带着这份力量和勇气,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。


明城墙


西安明城墙不仅是防御工程,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它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的指导下,在隋、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。因此,城墙的建筑风格、结构设计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意义,都被视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、建筑工艺的重要见证。





研学圆满结束


“行走西安”,我们一起穿行这座古城,漫步一条条大街,走近一处处古迹,聆听古老钟声,触摸历史心跳。孩子们对西安有了自己的认识。


四天的行走,真实情境中让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在场感,我想,这些知识或多或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痕迹,也许在某一天的某一个瞬间孩子们能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,这就是研学的目的所在。






  • 相关阅读